由于古典儒学的超级完备性学说特质,它的即道德即宗教的双重属性,既发挥着宗教的整顿人心秩序的作用,又发挥着以哲学整顿士人心态的作用,还发挥着整合基层社会日常秩序的效用。
周孔并称,制法在于周孔,而行道则有待王者,既然当其世而不遇明王,则修订六经以待后世。《乡党》篇所显示的正是凡世生活中的孔子,披着礼仪外衣的孔子。

恂恂如也又如同《子罕》篇吾有知乎哉,无知也的描述,郑注谓言我无知者,诱人也【13】。在凡世中生活,必然不能采取退隐——远离凡民遁入山林的方式,故而无非两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,要么出仕从政,要么以教导民。同篇载达巷党人曰:大哉孔子。由此,圣与教就达成了必然而又无奈的统一,即道之不行也,已知之矣(《论语·微子》)的无奈。【33】麒麟之死象征夫子之没,麒麟作为仁兽而不为人所知,正如孔子作为圣人却周游而不遇。
在解答此疑惑之前,须疏通郑注文意。【1】在郑玄看来,孔子本人即是圣性与多能完美结合的典范,注文多能者则必不圣寓意着圣性和技能是相反的,因为圣性是天授或天纵的,而技能是人为或通过后天习得的2。华夏诸侯举办的乡学,负责教育本国的贵族子弟。
这些都说明,孔子辞职以后,俸禄变化不大,可以自费办学,养弟子。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:仲尼焉学?子贡曰:文武之道,未坠于地,在人。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随欲,不逾矩。贤者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
孔子早期弟子几乎没有一个做学问的,其入室弟子如颜回、子贡、子夏、子张、子游、宰我、曾子,都是晚期弟子,名震吴国的澹台灭明也是孔子的晚年弟子,这就与孔子晚年学问才老有所成有关。其一,《左传·哀公八年》记载,当年鲁国乡学在校生的规模为三百人,均称国士。

国学教育体系什么时代建成,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用考据学的方法恐怕很难弄明白。孔子只接受了蒙学教育,十五岁开始发奋自学,其自学的道路自然要艰苦许多,漫长许多。其二,家学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,初知礼乐,后世称为发蒙,所以无需名师指点。要讨论孔子的学历问题,好像是个玩笑话,其实不然。
中国的国学教育体系,不同于清末民初建成的国民教育体系。由此推算,鲁国乡学每年只能招生几十人,恐怕轮不到身份卑微的孔子。孔子的徒孙辈,凡是有大成就者,也都是孔子晚年弟子的门徒。孔子作为天下第一位民间设帐授徒的老师,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接受过乡学教育,那么孔子受到过什么程度的教育,是否受到名师指点,自然是他周围的人,包括他的学生,经常谈论的话题。
孔子只读了家学,发蒙而已,当时国学教育体系,恐怕还没有将《易》《春秋》作为课程,孔子发蒙时,只是初学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而已。五十多岁才可能教弟子《易》,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。

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,有什么学历,问这样的问题,看上去好像是在开玩笑,其实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。按照春秋礼制,华夏大国上卿的宰即总管,才算下大夫,才是贵族,而孔子不是高昭子的宰,不算真正的官员。
国民教育体系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知识水平,并进一步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,从而提高国家的发展质量。根据上述证据,我们可以推定,孔子只读了家学,明白这一点,若干历史悬疑问题就可望解决了。春秋礼制,公卿大夫丧期为三个月,丧期四月底届满,孟懿子五月嗣位为卿,南容五月拜孔子为师。太宰问于子贡曰:夫子圣者与?何其多能也?子贡曰:固天纵之将圣,又多能也。一个国家,公卿大夫几十上百个,家学自然有几十上百所,而乡学只有一所,许多小贵族的庶出子弟势必难以上乡学。其四,孔子一生做官的经历,证明孔子只读了家学。
《春秋》的西周史部分,其最重要的历史被《尚书》收录,列国《春秋》的重要性下降,很可能就没有被纳入国学序列的教材和课程。国学教育体系的教育对象,是贵族子弟,虽然也有传授文化知识的作用,但主要是为了培养治理国家的官员,从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。
那么孔子应该在鲁昭公二十四年五月设帐,这年孔子三十五岁。公西华到齐国出差,弟子甚至给他母亲许多年都吃不完的粮食(《论语·雍也篇》6·4)。
国学毕业者,给天王做王臣,或给诸侯做大臣。(《论语·为政篇》2·4)春秋时代的贵族子弟,八岁开始上家学,十五岁正是家学毕业,要上乡学的年龄,可是孔子因为出身卑微,上不了乡学,故立志自学,印象深刻,终生难忘,七十多岁即将去世时,还提及此事,总结自己一生的自学经历。
春秋战国的图书都是简牍类的图书,汉代至今才是纸张类图书。汉代至今的学者总是说,孔子开创了六经传统。不过,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文化发生学的方法,做出比较合情合理的推测。我们如果知道了孔子的学历,至少可以解决如下几个问题:孔子为什么说吾少也贱,多能鄙事,为什么直到鲁定公十年(前500)孔子五十三岁时才真正做官,而此前一直没有做官。
其一,孔子开始设帐授徒的时间。《易》非常特殊,无人指点,自学可能比较麻烦,所以孔子五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《易》。
为什么说孔子并没有开创六艺传统,而只是遵从了春秋时代国学的传统,汉代至今学者公认孔子开创了六艺传统的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,等等。而乡学、国学教育,文化知识教育已经不再是重点,培养国家治理的官员才是重点,所以需要名师指点。
春秋时代称六艺为六经,这是个孤证,可能庄子一派人在引文时,无意之中用后世六经之语称六艺,这类情况在古今文献中案例都很多。孔子被人嘲笑没有师承,说明他很可能并没有上乡学,没有得到名师指点,遑论国学。
周天王分封诸侯几百个,乡学自然几百所,而天王的国学只有一所,许多小贵族的嫡出子弟势必难以上国学。孔子设帐,还因为先有鲁国公卿孟僖子(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),后有齐国公卿高昭子做孔子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赞助人(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)。根据这两个条件,尧舜夏商周都不可能出现国学。周天王举办的国学,负责教育周王国和华夏诸国优秀的贵族子弟。
长妾生子孟皮,小妾生子仲尼但是只要我们吃透了周礼尊卑有序、等级森严这一基本精神,同时又知道指代明确、语言简洁即所谓辞达的基本要求,就会觉得非常简单。
《颜渊篇》12·17—19的记录方式也如此。这一现象折射了周人官本位的核心价值观、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。
而且钱先生一生报效祖国,赢得了亿万中国人民无比的崇敬。下面具体说说孔子与其他公卿交往时,孔子的随侍弟子是如何称呼老师的,他们为什么要如此称呼自己的老师孔子。 |